老謝帶路: 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位於台2線濱海公路149.3K旁,面積約4.8公頃,為宜蘭國際魅力新景點。融合宜蘭地方自然元素呈現沙丘地景風貌及沙穴建築空間營造,走在園區一旁是寧靜的鄉村田野,一旁是池水倒映著天氣變化和綿延的林投樹樹梢,不但景致襯托出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的美景,眼前起伏廣大沙丘景色,讓人不自覺地會放慢腳步。
園區於2018年4月28日落成啟用,規劃有遊客中心、沙丘展覽館(由蔡明亮導演策劃)及森林島嶼(由薰衣草森林進駐經營)等空間。另外周邊還有壯圍海濱、自行車道、後埤及廍後特色社區、蘭陽溪口賞鳥保護區等特色美景,不論在晨曦,日落,還有月昇時刻,漫步園區、聆聽浪潮的聲音、賞景休憩都是絕佳享受,來到這裡可以放慢腳步,細細品味這座沙丘建築,牽引出恬靜自然及人文風情。
設計者是國內知名建築師黃聲遠的「田中央」團隊,他以「空出谷地,看見沙丘」為設計理念,外觀是灰色質樸的清水模,運用在地防風定沙、沙地與沙岸紋理等元素為意象,透過屋頂綠化及地景延伸,讓園區低調融入地景,打造出這一座遠觀「看不見」,近觀又開放、安靜的遊客中心。
非常好,遊客很少,所以可以很悠閒的閒晃。
園區開放自由的多元性,反映在很多小地方,包括在地勢平坦的村落,不讓建築外觀突兀地拔地而起;園區也沒有標示入口,未區分前門、後門,都可隨興進出。不想有太多人工設施,設計團隊就以幾根粗壯的漂流木權充戶外座椅,成為再自然不過的座椅。由二樓戶外登上屋頂就能看到海天一色,聽到海浪聲。
逛完之後把這定調成美術館也是可以的
疫情的關係只有一個門進出
地不是全平的,這才更難處哩,老謝講解說要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小螃蟹在裡面行走,也蠻有意思的。
空間規劃很有意思
兩個藝術家的火花撞擊,有趣的反映在窗景的亮度上。黃聲遠希望自然光透進來,但放映紀錄片室內又不能太亮,於是蔡明亮親手用一張張撕紙貼在大片窗上,讓展場這裡亮、那裡暗,有時光線透著隙縫流瀉進來,這些窗景竟形成強烈的藝術風格。 這座標示少,讓兩位藝術家大膽嘗試的遊客服務中心,衝擊著制度原本中規中矩的公部門,但兩人一致讚許風管處同仁的從善如流。
讓我想起嘉義故宮南院那些詭異不搭嘎的怪塑膠玩偶
黃聲遠說,當時競圖主題就是設計一座「地標型建築」,設計團隊則以「要讓沙丘、大海被看見」的概念回應。開國際標的競圖,最後仍選上黃聲遠的設計案,代表風管處也想給遊客中心一個嶄新面貌。 「這裡沒有答案,追尋、探索過程才是本質,」黃聲遠說,這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空間,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時間、自己未來的權利,在這裡享受安靜與孤單。
下次要帶室友來坐坐
本來只有我願意上來,後來大家都過來了。
為了策展,半年內往返宜蘭不下百次的蔡明亮,也特別拍攝一段《沙》的短片,藉由影像創作牽引人們走出戶外。他也將屋頂規劃為露天劇場,希望園區像有機體一樣有自己生命,而非人們心中制式該有的樣貌。
在建築師雜誌上看到田中央事務所這樣介紹這個作品:
珍惜一個感覺得到「大」的地方,保住抵抗的靈動、久違的荒蕪…… 田中央這次要做的是一步步空出屬於天地的距離,勇敢找回大池、大坑、大坡、大谷。 放空,一次又一次凝視著數十公里的綿延。 用匍匐的建築物錨定出從海邊算過來的第三脊沙丘。自然力作為主角,回看谷地,最壯闊的第二脊天然沙丘防風林不再被遺忘。聽見時間的低吟,循著濤聲跨丘走向大洋,踩在宜蘭黑黑的沙灘,等待龜山朝日,等待夜裡神祕動人的海上月出。 把曾被夷平的起伏修回來,親身體驗在多脊谷地騎行或慢走。 為了慢慢整理沙丘背後的社區小巷,在美術館進行的同時,邀請各級政府合作,透過小小的工程,先把在一公里外漁師廟廣場等公車、以及再往南一公里,上一站的社區籃球場動點手腳,回到年輕自在,和美術館一樣自信的擁抱沙岸特質。 再往南,拿掉以前零星被加上去、過多的構造物,清爽出兩排老榕樹交織的深情地景。坐在簡單的草坡上,重新看到由宜蘭河、蘭陽溪和冬山河一起衝破沙丘的出海口,以及冬季按時在海灘上形成又消失的神奇帳篷城市。 煮一碗熱湯,等候奮力在冰冷浪濤中捕鰻苗的家人。我們的孩子不會只知道碧海藍天。林投、木麻黃之後,有黑潮,有更多的包容與敬畏。 想要聞到壯圍氣味最好的入口是從大陳新村經過漂流木堆置場轉進,小白陪著工人現場堆沙新設計了一條蜿蜒1.5公里的服務道路。
ADD: 宜蘭縣壯圍鄉壯濱路二段196巷18號
留言列表